经常听到有些地理教师抱怨:“地理不参加中考,家长和学生不重视,地理学科没有地位。”面对这些抱怨,我们该如何应对呢?笔者认为应转变观念、更新做法。
学习一门知识,不只为了考试,更重要的是为生活。曾几何时,为了升学,我们把学生牢牢拴在课本上,紧紧钉在分数上,让他们远离了生活,远离了知识产生的土壤,远离了学习的最终目的。为什么要学习?因为知识可以让生活变得更加美好和精彩!
地理是一门与生活联系十分紧密的学科,人们的“衣食住行”都离不开地理。比如穿衣,世界上不同民族都有其特色的民族服饰,同样是穿袍子,藏袍和阿拉伯袍就有很大的区别。比如饮食,不同地域地理环境不同,形成了不同的饮食习惯,像我国的川菜偏辣、粤菜偏甜。居住方面,蒙古包易拆装、窑洞防风沙、吊脚楼防潮湿。出行方面,南船北马,大漠骆驼,无不是当地地理环境的反映。
在体验中学习,就是要加强地理与生活的联系。也许有人说,在这个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,出门靠导航,天气看预报,但是基本的空间感知和天气背后的故事,依然足以超越技术,从更宏观的视角给生活以引导。当旅游成为必须,能够看懂风景的“前世今生”,无形中提高了旅游的质量,给生活带来更多愉悦的感受。当地球日益成为“村落”,电视网络、报纸杂志每天都传递着世界各地的新闻,对时事发生位置的准确判断,无疑能提升人们对时事的深入了解,增强生活的时代感。
地理还是一门与生产联系十分紧密的学科,人口变化、城市交通的建设、工农业的发展等,都与地理息息相关。炎炎盛夏、暴雨连连,众多城市被洪水和内涝所困。除了灾害的突发性外,难以排除人们在生产中的疏漏,如城市硬化路面对水循环的破坏,植被破坏和围湖造田导致的洪涝灾害加剧,这些都与人类的生产活动脱不了干系。
在体验中学习,就是要加强地理与生产的联系。社会进步让人们在享受丰富物质生活的同时,也让人们一步步远离自然和本真。走进农田,让不识五谷杂粮者看看庄稼曼妙的身姿,听听它们拔节的声音;走进工厂,让产品的使用者亲历生产的过程,从而增强对其中地理元素的理解。
体验是一座通向素养的桥梁,因为它依托实践,为知识走出书本提供了机会,从而深深地融入个人的认知结构。
当我带着学生西出玉门、西去阳关,游走在壮美的河西走廊,观察雪山、戈壁、绿洲、石窟、魔鬼城、雅丹;当我带着学生走进北京西山、走进永定河,游走在乡土地理的海洋中,了解地质、植被、河流、特产。真正体会到做地理教师的快乐,也从学生的目光中读出了学习的快乐。
地理就在我们身边,从没有远离。走进自然、走进社会,脚踩大地、放眼远方,才能让我们在教育的潮流中赢得尊重与自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