det365
 v 您现在的位置: det365 > 资讯 > 文摘 > 杂谈 > 正文
 
 

让课堂闪耀人性的光辉

来源:网转  点击:   时间:2016/11/21 19:44:34

课堂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。课堂教学活动的实质是教师与学生、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一种“互动”与“沟通”。为使这种“互动”与“沟通”达到较佳状态,更好地凸现“以学生为主体”的核心理念,教师需要关注彼此的心理背景,科学地应用人际交往中的一些心理效应,如首因效应、近因效应、晕轮效应、刻板效应、定势效应、投射效应等。

公开课,特别是借班上课的公开课,有其场景的特殊性,表现在:上课教室空间大、环境陌生;学生对上课老师的性格脾气、教学风格不熟悉;教师对授课班级学生群体、个体的语文素养心中没底;听课领导、老师多,气氛紧张等等。因此,为着力构建一个动态的、生机勃勃的 “现场化”的语文课堂,为更好地展现教师课堂教学的风采与实力,教师应该科学而巧妙地应用各种心理效应优化教法,促进互动,提高教学的有效性。

一、首因效因——良好的开端成功的一半

首因效应,也称为第一印象作用,或先入为主效应,是指个体在社会认知过程中,通过“第一印象”最先输入的信息对客体以后的认知产生的影响作用。在人与人的交往过程中,首因效应影响较大。

首因效应应用之一:以良好的第一印象吸引学生。教育心理学中十分强调:“教师给学生的第一印象,影响着学生对教师的认同”。“教师与学生初次见面,往往是非常深刻的”。的确,学生具有对事物好恶的片面性、随意性及迁移性。当他们对教师第一印象比较好时,就会把这种“好感”迁移到教师所教的课堂上。因此,在借班上公开课时,教师务必要注意自己与学生初交中的形象塑造,要给学生留下良好的“第一印象”,做到仪表端庄,举止文雅,衣着整洁,精神饱满。“亲其师才会信其道”,如果我们能让学生“一见钟情”,那一开课学生就会受到感染而精神振奋,态度积极、情绪愉快、注意力集中。而这一切都是教学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因素。当然,这里所说的形象塑造,不是刻意伪装,也不是过分的矫揉造作,而是符合职业、年龄特点的气质美、精神美、自然美。记得去年4月参加“浙江省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研讨会暨南湖论剑活动”,杭州外国语学校的郭初阳老师一出场的情景、印象还历历在目,这位30出头的中学语文界新生代教师,身着一身休闲西服,一上讲台,就给学生和听课的老师留下了洒脱自如、极有文化涵养的“第一印象”,课堂上强大的心理磁场便形成了。

首因效应应用之二:以精心设计的导入牵动学生。“知人知面不知心。”教师的开讲、导入是学生内心掂量其教学水平、能力的第一步和重要砝码。从教学过程看,导入是开端,是起点,如同桥梁,联系着旧课和新课;如同路标,引导着学生的思维方向。从学生心理状态来看,是起始时区,角色进入时区,起着收心,引趣,激情,启思的作用。请看以下这位老师公开课的导入;

A老师上《鲁提辖拳打镇关西》,她先出示一张《告示》——“今捉拿鲁达,因在不久前当街闹事,打死一屠夫后逃跑,此人腰粗膀圆。满脸络腮胡子,望知情者速告官府,赏金一千两。”然后问同学:“从告示中你知道写了一件什么事吗?如果你看到这张告示,你会去告官府吗?为什么?”

A老师的导入设计不仅从学生有话可说的话题切入,而且和本节课教学内容有机联系,自然相关;更重要的是这样的导入能一下子牵动学生的思绪,立疑激趣,促使学生情绪高涨,步入求知欲的振奋状态,快速进入课堂的情境。

二、近因效应——辞已尽而意无穷

近因效应,指在行为过程中,对事物的最近一次接触给人留下深刻的感知或认知,能对优先效应所形成的心理作用起到巩固、维持、否定、修改或调整等作用。在公开课教学过程中,教师因充分考虑这一效应。

近因效应应用之一:经典结尾,余音绕梁。舞台演出安排在最后的称为“压轴戏”,它一般是最精彩的节目,整个演出都会因这最后一刻的精彩而变得辉煌起来,有画龙点睛般的效果,能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。课堂教学也是同理。明代文学家谢榛曾说:“结句当为撞钟,清音有余。“公开课上,如果收尾处理得当,就会给学生、给评课老师留下不绝于耳的清音,不绝于脑的思索。2008年市优质课,上课的内容都是薛涌的《拒绝成熟》,一位老师在引导学生真正了解了课题中“成熟”的特定含义及为什么要拒绝这样的“成熟”后,让学生在文中找一找有没有真正“成熟”的人。于是一石激起千层浪,学生兴趣盎然,“那位作父亲的”、“那位从事美术教学的老师”、“莫奈”、“作者自己”……一下子课堂里既有情趣的激发,又有理性的感悟,更在比较和思辩中落实了课堂教学目标。还有一次听市级写作研讨课,章老师上《抓住瞬间感受——善于感悟》,当教给学生获得感悟的五个秘诀后,他出示了自己的一篇“仿作”《面向生活,春暖花开》,学生们既领悟了写作的真谛,又对章老师的学识赞叹不已。相信学生在语文课所获得的心情的愉悦,精神的提升,审美的享受定是“三日不绝”。

近应效应应用之二:点评反馈,关爱无痕。课堂上师生互动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教师要随机点评,及时反馈激励,或积极的肯定,或耐心的纠正,或智慧的启发,或适时的点拨。这就涉及到教师评价语言的组织。俗话说得好:一句话说得人笑,也能说得人跳。可见教师的评价语言十分重要,往小里说,它能影响课堂教学的气氛和活动,往大里说,它有时甚至可能影响学生一生的发展。因此,公开课上教师在随机点评时,应注意语句的顺序,尽量使它产生一个良好的近因效应。如:“朗读中,你虽然读错了几个字,但读得很有感情!”会让学生欣然接受自己的美中不足。又如“这个问题你听错题目了,但你对课文内容有自己独到的理解,我很欣赏”。既能减轻那位同学因答非所问而“出丑”的难堪与尴尬,还会让他有受勉励之感。

三、晕轮效应——消除教室“盲点”

当认知者对一个人的某种特征形成好或坏的印象后,他还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其他方面的特征,这就是晕轮效应。公开课上,教师要谨防晕轮效应,善于和每一个学生进行沟通交流。陌生老师借班上课和自己的科任老师平时上课不一样。学生认为每个同学在这位“新”老师的心目中都是一张白纸,没有成见,没有歧视。所以课堂上的师生互动应指向全班同学,而不要只集中于班内少数优秀的学生身上。师生对话的公正、公平,会让学生,尤其是平时上课游离于老师视线之外的学生看到“希望”,“看重”思考与回答,并对教师的引导积极呼应,才会产生“人人争先”的良好局面。所以有些老师为了公开课的“顺利、精彩”,事先对施教班级学生进行摸底,甚至向原来的科任老师、班主任打听并记下尖子生的名字,以备点名点将的做法是可算是下下策,那样不但会挫伤一大批同学的积极性,还会给学生留下“做假”的印象。一堂公开课的基本标准应该是常态的、真实的、有效的、师生和谐共振的。

记得一位外校老师到本人所任班级上公开课《写作中的求异思维》,当老师让学生运用“不寻常思维”以“蚕”为对象,学以致用,小试牛刀时,只见坐在教室最后排,平时上课一向不闻不问的缪学良同学却高高地举起手,站起来后,颇为得意地说:“我作了两句诗,也不怕献丑了……”,一下子全班同学都齐唰唰地把头转向他,并露出赞赏的神色。实践证明,避免晕轮效应,接纳学生的异口异声,才会让闪烁着个性思想的火花在课堂上聚汇、交流、碰撞。

 

教学中的心理效应还有很多,再如情绪情感效应,指上课老师的心理状态,会左右他的教育行为,直接作用于教育对象,进而影响课堂教学活动与效果。因为教学过程不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,更是师生在理性、情感方面的互动过程。公开课尽管老师课前预设较为充分,但课堂生成防不胜防,教师要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,不因冷场而紧张失措,也不一厢情愿地顾自演示预设的教学环节,而要根据课堂的变化随时调整课堂的节奏、内容、进程,还要增加情感投入,以自身的情感体验营造良好和谐的课堂心理效应,让学生伴随着丰富而快乐的情感体验积极参与教学过程。

总之,教师如能在课堂教学中以师生心理相容为基础,灵活、适时、合理地运用各种奇妙的心理效应,对公开课教学过程进行有机的协调,必然能形成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合力,让公开课课堂光耀人性的光辉。


编辑:弓长
  • 上一篇文章:

  • 下一篇文章:
  •   网友评论:(只显示最新10条。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,与本站立场无关!) 发表评论
    Copyright 2004-2016 www.szkugua.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det365
    地址:中国安徽省安庆市青年新村2栋1303 维护制作:三人行工作室 皖ICP备10207065号-1